(通讯员 刘琦琦)正值建党百年之际,为探索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塔里木油田之变,了解中国石油事业之发展,米兰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黑油”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1年7月28日上午来到了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南麓大涝坝区域的依奇克里克矿场遗址,开展以“挺进群山深处,揭开依矿面纱”为主题的实践探索活动。
乘坐吉普车跨过漫天黄沙,挺进天山群,眼前是卧龙似蜿蜒盘曲的彩色山脉,群山上红白相间,与远处天山上的一抹白色遥遥相望。再往前走几个小时,群山中间的河谷处散布着密密麻麻的残垣断壁,像是大地震后的遗迹一般。这便是依奇克里克——深山处的遗迹。
依奇克里克,意味着“野山羊出没的地方”。走进油区,5米多的纪念碑上篆刻着几个字样:“为找油而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纪念碑见证着这里的石油大会战。再往前走些,随处可见那些已经被风吹的不成样子的土房子,河谷中央一块纪念碑屹立,纪念碑前是一片空地,这里应该是过去集会的地方,往山上看去,零星的磕头机散布山坡。
据工程师秦骁介绍,我们了解道:早在1951年国家就开始了对塔里木的石油勘探,后在这里发现油气构造。1958年10月9日,依奇克里克1号井在钻至468米时获得工业性油流,这意味着中国新疆油气勘探零的突破。从此,沉睡了千年的塔里木盆地,被勇敢的石油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经过了几十年,于1987年停止开采,撤走了一切物资。截止到最后,这里居住着三万多人。
图为工程师秦骁向实践队员讲解依奇克里克1号井历史。通讯员 陈金建 摄
眼前的残垣断壁诉说着这里的过去。我在这里参观,发现这里有商店,社区,广场,俨然一副小镇面孔。我很难想象,他们在大山深处是如何建立起这样的石油城的。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首歌在耳边回荡,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一辆辆满载年轻野外地质队员的卡车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勘探石油,在这里种植物,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家。我的心大为震撼,我开始懂得了老一辈石油人那“不出油,不死心”的顽强拼搏精神,也明白了他们那胸怀祖国的宽广胸襟。眼前的遗迹已经被风吹蚀地只剩下几面墙,风也吹不走的,是他们那身为石油人的精神。
再往深处走些,我们来到了“健人沟”。这里是比较普通的河谷,谷底是鹅卵石,沟壁陡峭,无法攀援。1958年8月18日,西起喀拉玉尔滚河,东至吐格尔明长约200公里的地质勘探工区遭暴雨山洪袭击。在天山南麓进行野外地质勘测的塔里木地质大队113队女队长戴健,队员李越人,不幸牺牲。“健人沟”因此得名。或许是对牺牲者的缅怀,两个月后1号井获得工业性油流,标志着勘探的成功。在纪念碑前站定,我深深地鞠躬三次,我想,山洪带走了他们的身体,带不走的是他们的意志。他们鼓舞着生活在依奇克里克的人们不断向前,鼓舞着中国石油人献身石油,勇攀高峰。只有不断向前,才是对烈士的最高敬意。
图为实践队员向“健人沟”纪念碑鞠躬。通讯员 陈金建 摄
“山风哟山风呦把他们带来,时间哟时间呦偷偷把他们带走,时间哟时间哟把他们带来,河水哟河水哟悄悄把他们带走。”《依奇克里克》回响在我耳边。名为时间的长河将依奇克里克的辉煌带走,留下的不过是一片断壁残垣,但我想,带不走的是这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记忆碎片,带不走的是他们那扎根深山,献身石油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一代代塔里木人,一代代石油人敢于向前,艰苦奋斗。
我想,多年后,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人。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想起藏身于时间长河尽头,群山环绕着的残垣断壁在“熠熠生辉”,我便有了继续前进的勇气与信念,将带着上一代的石油人的希冀,为中国石油事业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依奇克里克纪念碑前合影留念。通讯员 陈金建 摄
中青网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010061&app_version=1.3.2&sid=922921&time=1629793033&signature=vJnXBk5Pw0ALYDjZx8G4Z3Jv8i6NZv7olKN2Q3yzm6VREOr9pg&sign=aa600ada811b82e20baa2871254332f6#